2022年9月30日,北大經濟史學名家系列講座第168講“反思人民幣國際化:貨幣史視野中的大國貨幣崛起之路”通過騰訊會議形式舉辦,共三百余人參加。講座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社會經濟研究所、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吉林大學“匡亞明學者”卓越教授、廣州商學院名譽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曉擔任主講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留彥擔任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何平,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賀力平擔任與談人。
首先,李曉教授對人民幣國際化現狀進行時間軸梳理。人民幣國際化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東亞區域貨幣金融合作陷于停滯的結果。自2009年推行跨境人民幣結算到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一個政府推動的快速發展時期。隨后,經過2016年的低谷,于2018年后進入較為平穩的發展階段。目前,由于國內疫情得以控制、RCEP歷時八年艱苦談判得以簽署等原因,國內經濟學界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人民幣國際使用規模與市場認可程度總體延續增長態勢。人民幣比較全面地發揮國際職能,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和第五大國際支付貨幣,并形成了覆蓋中國香港、新加坡和倫敦等各具特色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但是,人民幣國際化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李曉教授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在于國內金融市場的制度建設與發展,政府在本幣國際化進程中,應注重培育高水平的、開放的和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
賀力平教授高度認同李曉教授對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所涉及現實問題的思考和判斷。同時,對于大國貨幣的崛起之路進行了補充介紹,他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列舉了部分國家歷史命運和貨幣地位之間的關系。此外,從貨幣與金融的角度出發,賀力平教授談論了貨幣制裁與貨幣國際化、大國間貿易博弈與支付結算清算系統的關系。廣義的金融系統十分重要,因此,我國金融系統必須保持開放,交易旺盛和活躍的金融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穩定提升十分重要。
何平教授接續李曉教授對貨幣國際化和國家地位的觀點,闡述了對世界貨幣本質的看法。明清中國所處的“白銀時代”,是將白銀當成普通商品,西方白銀流入中國,內化為國內的主導貨幣,不再作為享用國際資源的國際貨幣流通。在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特產商品茶葉、生絲和瓷器的出口,外國白銀的流入中國,只能看成是易貨貿易,而不能將白銀的流入簡單地視為今天的經常項目順差。在1935年法幣改革之前,中國沒有實現本位制度和信用貨幣制度意義上的“金融革命”。英鎊、美元的歷史表明,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應當是與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金融市場開放相伴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最后,趙留彥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指出,本次分享從歷史視角切入,兼具對貨幣國際化進程中歷史事件的理論和數據分析,深入闡述了大國貨幣崛起之路對我國的啟發與借鑒,進而引出對人民幣國際化道路探索的思考,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和經驗意義。